当前栏目: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开创冶金地质提质增效新局面
时间:2016-06-03

在2016中国探矿者年会上,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勘部主任周尚国详细介绍了中国冶金地质总局逆势而上的成功经验。

  增强实力,固转型升级基础

  据悉,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成立于1952年,目前拥有的两大主业分别是:固体矿产地质勘查、研究、开发、服务;超硬材料生产及机械装备制造。两大主业具体细分为6个产业板块,分别是: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岩土工程、地理信息工程、超硬材料生产、机械装备制造。全局的队伍驻地分布在全国20个省(区、市)。在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缓解国内资源约束方面发挥特殊功能。

  近几年,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在找矿、“走出去”及科技创新方面收获颇丰。先后探明冀东马城特大型铁矿(10.44亿吨)、内蒙古东乌旗特大型铅锌矿(78万吨)、西藏冈底斯东段铜多金属矿、新疆哈巴河金矿和西天山铁铜多金属矿等重要矿产地。在湖北大冶铁矿、胶东金矿、山西支家地银矿等重点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中取得重大突破。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在蒙古、赞比亚、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地质找矿,取得较好成效。

  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化学构造叠加晕评价技术国际;航空测量、物探核心技术创新国内。截至2015年底,全系统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个,省级技术中心7个,院士工作站3个。10多项地质勘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全国性奖项。

  提早行动,占转型升级先机

  2012年以来,矿业经济陷入持续低迷,迅速传导至地勘行业:财政投入缩减、社会资本显著下降;矿业权无人问津;商业性地勘项目规模小利润低。

  为了应对当时的难题,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加强对矿业经济的前瞻性预判,提出了“转企改制,整合资源,打造以地质勘查为基础的矿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布设实施七项措施,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和整装勘查项目是地质工作的主战场和重头戏。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切实巩固地质勘查基础,积极承担基础性工作,并调整工作方向,进驻广西、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等找矿较大地区,稳步推进这些地区的资源整合。同时,新建西藏、广西、青海等8个地勘院,以找大矿、富矿和易开发矿床为目标,用投资理念和资本运作的方式经营地质项目。此外,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还进一步拓展业务领域,包括城市地质、海洋地质、农业地质、水工环领域等。

  作为具有发展快、效益高、贡献大、需求广、足、前景好、可持续、环境友好等特点的高技术服务业,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正在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并相继制定了有关战略、规划和政策整合资源。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将长期分散经营、资源耗散的地理信息产业,整合组建成地理信息集团公司。进驻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并投资兴建山东省首个地理信息产业园,力求打造国内一流地理信息高端发展平台。

  该局还顺应发展大势,涉足绿色经济,成立“三川德青科技有限公司”,入驻武汉未来科技城,以城市管网清淤、河湖疏浚及污染土修复为重点,为破解生态环境约束。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还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制造”,在宜昌、莱芜及泰国建有科技园,主要生产金刚石圆锯片基体、金刚石框架锯条、硬质合金圆锯片基体。其下属的黑旋风锯业股份有限公司发明了超大直径矿山锯片;开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矿山锯机;发明了全系列多规格超薄型组合锯片;切割效率倍增,成本大幅降低,石材开发利润倍增。产品销售全国各省并出口欧洲、美洲、中东、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工程建设是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打造全产业链多元专业化服务的内容,也是重要的支柱产业。目前,工程建设正在由施工型转向“管理+投资+运营”型,瞄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在三大区域协同、协调发展,统一行动,形成合力,瞄准城市管廊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拓展地下空间工程、地灾治理、环境工程、园林绿化等业务,进行相关行业良性延伸;积极进入建筑物加固、环保无损性拆除、水力破除等特种工程领域;建设防震减灾救援中心,不断提升行业影响力。

  在矿产开发方面,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追求资源整合,打造“勘查-开发一体化”的产业链。推进了重点矿山建设及相关矿产资源整合。现有全资、控股及参股矿山15座,生产矿山6座,在建矿山9座。其中,金矿5座,铜矿3座,铁矿2座,锌银等多金属矿2座;非金属矿(石材)3座。

  在当下,合作共赢是发展的主基调。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借助央地合作契机,建立与地方政府的广泛联系,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先后到青海、广西、湖北、湖南、山东、河北、陕西等多个省(区、市),就贯彻落实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开展勘查开发合作等寻求合作;与青海、广西、河北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山东德州、航天科工集团合作,实施我国首个“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试点”工作;与安徽宿州、广西桂林、云南文山等多个城市合作,拓展智慧城市业务。先后与保利、中国黄金、中国铁建、国投、中国有色等5家央企以及中信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技术交流合作,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总局各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

  扬长补短,谋划“五个三”产业再升级

  “十二五”期间,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发展规模与经济效益明显增长。2015年,资产总额183.12亿元,比2010年增长145%。在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中,连续4年获得B级。2015年荣获“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进入“十三五”期间,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总局发展获得更多积极因素,但也面临新的困难与挑战。

  综合分析,其在产业发展方面拥有诸多优势。海洋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农业地质等发展空间广阔;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实施,地下管廊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给岩土工程产业带来新机遇;利用“大地质”技术优势参与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机遇,特别是我们的环保产业、地理信息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经过“十二五”改革发展,总局围绕打造矿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坚持有限相关多元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战略思路和产业基础。

  同时,“十三五”期间,企业改革发展将面临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带来的巨大困难和挑战。改革的推动还面临着诸多政策方面的不确定性;矿业经济面临着政策和产业方面的双重压力。如何更好地开展商业模式创新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能否在短时间内实现新兴产业升级并占领市场,是其面对的新课题。

  为了尽快形成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机制,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提出重点实施“五个三”的发展思路,分别是:要做好解放思想、转型升级、文化建设“三大文章”;统筹企业和事业、速度和质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三个关系”;强化改革、创新、人才“三大动力”;优化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产权结构“三种结构”;打造矿业经济发展平台、投融资平台、自有闲置土地开发“三个平台”。以求尽快形成成熟的产业板块,进一步提升企业发展的质量效益.

信息转载于:http://www.shuizhi360.com/pjwzspecial/show/55/

分享到:
点击次数:3788  更新时间:2016-06-03  【打印此页】  【关闭